开发者:上海品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详情

应用版本:4.2.11(IOS)|3.2.5(安卓)APP下载

看了很多干货,依然学不好CPA

  • 原创 2019-01-18
  • 脆脆

“知道很多道理,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”,这句话改一改,就变成“收集了很多干货,学习状态还是一锅粥。”适合形容很多人当下的状态。

 

每个人都想变成更好的自己。如果在“变更好”前面加个期限,我希望是“立刻”。


为此我看了无数的干货和经验贴:《0基础转行会计如何成为CPA达人》《最小代价通过CPA的核心策略》《十个月战胜注会442分》……看到这些标题,你有没有眼熟的感觉?其中的一两个有没有躺在你的收藏夹里?


这些干货满满的文章大多是写作者的真实经历,有一定的可复制性。但是为什么学习的人很多,成为第二个大神的人又很少呢?小编总结了一下原因,大致可以分成3种:


焦虑症

很多人都觉得,别人都在进步,我也不能原地不动。所以小时候爸爸妈妈给我们报奥数班、美术班、舞蹈班;长大了我们自己去学英语、学瑜伽、学PPT甚至Python,生怕别人会的我们不会,别人能做的自己做不到。所以用各种各样的“课外班”填满闲暇时间,越来越忙,越来越累,学完这个学那个,陷入了无尽的循环。


花钱了=学会了

对学习日益增长的需求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微课、网络课程,不需要花很多钱,也不需要天天打卡学习进度,更没有学习时间的限制。每天的状态就是买买网课,真正学进去了多少,也只有自己知道。


拖延症

因为拖延,我们从悠闲地躺在床上变成了焦虑地躺在床上,从快乐地玩手机变成了忧心忡忡地玩手机。越拖越焦虑,只能雄心万丈,躺在床上。


针对大多数人都有的症状,小编分享了两个自己的亲身经历。希望大家可以获得一些思考。

 

【学习=理论+练习】

半年前我开始准备法律资格考试,先花了几天在各个老师的微博下看往年成功上岸的人的经验贴。


这些人基本可以分成两类:1. 笔记党;2. 刷题党。笔记党强调精深总结,学习的重点在与整理对比知识点,反复背诵,然后做题加深体会;刷题党觉得只总结考点太过单一,需要多做题,于是各路模拟题、真题都反反复复地练习。

 

那我该在这两种之间选择哪种方法呢?

好在我很快就想通了:“两者不可偏废”。总结考点进行抽象记忆,然后反复刷题加深对考点的灵活应用。

 

这和开车也差不多,理论规则很好记住,但是很多人一上路就一脸懵逼四体不灵,不多经历一点复杂路况,又怎么成长为老司机呢?

 

所以古人说,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,并不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而已。

 

【背会100个诀窍不如着手去做1次】

上大学的时候参加社团活动,每一年中全国各地的项目组都会在上海或者北京参加比赛。为了让大家能get到这一年我们的项目进展实效,我们反复打磨每一帧PPT和视频,甚至每一part花费的时长都精确到秒的仔细计算,以求最佳舞台效果。掐时间,控语速,为了20分钟的演讲和英语QA,我们至少花了千倍的准备时间。


最终的效果还不错,维持了往年学长学姐们的战绩。顺利晋级。

 

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,我是可以做到当众讲话不慌乱的,哪怕用英语回答专业问题。我的胆怯,我的阿克琉斯之踵,是可以通过训练克服的。而准备比赛过程中的准备素材、对手分析、精炼语句,我都可以写一堆心得体会。

毕业3年了,我也没有再参加过类似的活动,别说做PPT。现在让我当中讲话还是会逻辑混乱言之无物,都是没有练习的后果。

 

知道症结和解决方法,却不去做,永远不会有进展。

 

有一天我们为了升职加薪、多一门技能,需要考更多的试,厚厚的书,看不完的网课,诸多的老师选择,也就催生了干货分享和短期速成的经验贴。

我该听谁的,我要怎么做。成了大多数人在备考时的疑问。小山一样的书、做不完的习题、动辄上百小时的网课,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达成目标,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需要一个个解决的问题。

 

作为一个普通人,我也不能抵挡这些干货的诱惑。但我留意经验贴,正因为自知天资平庸,所以要比聪明的人付出多一些努力。现在起把每个目标细化成小目标:

两个月听完基础班并完成习题

一个月总结错题

时常温习

半个月冲刺

一个个目标划下来,学会一门新功课也不是不能达到的事。

对于那些短期内不能达成的事,不如精简目标,然后给它们一点时间吧。

所有的经验之谈,用了,或许没用;不用,肯定没用。

 

人生或有捷径,不出发终究无法抵达。

配图来源网络